方凝:「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政治經濟學
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性正正建基在它跟內地其他城市的明顯差異。既要跟大灣區作文化與經濟融合,同時又要保住自身的獨特性,大概是特區政府所不得不面對的頭號挑戰。

國家的「文化任務」
林鄭月娥在特首即將屆滿前提出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卻似有重大的「國家任務」

什麼是香港文化政策(二)社區營造
如果文化政策的其中一個功效是社區建設,"社區營造"應該是文化政策其中一部份

什麼是香港文化政策(一)
香港文化圈多年來都說香港政府沒有發展文化,沒有長遠文化政策,一路以來只是"分餅仔",有必要成立「文化局」制定文化政策,其實什麼是文化政策?

香港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實是什麼意思?
一個地方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通常包括展覽、表演、會議、藝術節、電影節及電影博覽會、戲劇節、視覺藝術博覽會、書展和文學節、國際性的音樂比賽、音樂節等。

誰的「宜居城市」?
文﹕小西 從本地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今年的「施政報告」有一點頗值得注意﹕自2017年以來被納入《施政報告》的「建設宜居城市」施政範疇,今年終於伸展至港島南區的發展。正如兩年前我曾經在本欄撰文指出(2019年1月16日),林鄭月娥自2017年出任特首以來,便把建立「宜居城市」納入其《施政報告》施政目標之一。
泛政治化年代的藝發局選舉
小西 新一屆香港藝發局(以下簡稱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結果近日終於塵埃落定,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教育、戲曲、舞蹈、戲劇、電影藝術、文學藝術、音樂與視覺藝術等十個藝術範疇的業內人士透過三年一度的「選舉」,終於選出了各自的業界代表,為藝發局未來的文化政策方向掌陀。

宜居城市與文化政策
林鄭月娥自2017年出任特首以來,便把建立「宜居城市」納入其《施政報告》施政目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散見於《施政報告》中「經濟」(創意產業)、「環保和保育」(自然保育及歷史建築) 、「文康及市政」(文化及體育)...

文化凱恩斯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