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不在於讓孩子寫出正確答案,而是培養思考的能力
我總認為,答題始終不在於回答出正確答案,而是讓我們產生更多疑問,進而去思考。
愛上學習的前提必須要有充分的放鬆與休息
學習要贏在起跑點嗎?
適度放鬆才能提高學習力
聽到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奇怪,回到家就只想吃東西或是想玩,都不會想先做功課!」這真的很奇怪嗎?
拋開填鴨式教育,我們的孩子更快樂了嗎?
「學習」有黃金時期嗎?
教養的困境,來自不理解孩子的求救訊號:《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
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該如何建立界限,也告訴我們可以同時兼顧「堅守底線」及「同理關愛」兩者。
孩子的天賦一定等同於父母的期望嗎?
當天賦被壓抑⋯⋯
讓小朋友參加國際比賽:一位家長的分享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尋找能夠豐富小朋友學習和成長經驗的機會。最近,我選擇讓我的小朋友參加由 ITEDA 舉辦的朗誦比賽 2024,這是一個涵蓋多個領域的國際比賽。這個決定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以下是我作出這一決定的幾個原因: 1.
當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如預期,我們應該如何表達?
當孩子成績考差的時候,跟他說:「是分數爛,不是你爛。」算是安慰,還是推卸呢?
專訪吳俞萱《帶著故鄉行走》:再度離開一些熟悉的事物,抵達溫馴的陌生
從獨自一人到和家人一起踏上旅程,她說跟孩子在路途中,自己總是非常有意識的知道每一分秒都是在創造和孩子之間珍貴的相處時刻,她希望孩子之後回想起來,可以感受到父母一直都陪伴著他一起成為這個世界的初學者,在各種文化面前都是懵懂的小孩,用這種視角來創造未來的鄉愁,這些經驗會長成他精神的原鄉、家一樣的庇護所。
小孩不願意寫功課,很可能是玩得不夠!
寫功課跟玩樂不應該有一定的順序!
繪本共讀——《寂靜的聲音》
剛好當時借了一本推薦好書《寂靜的聲音》,於是我決定透過繪本來測試一下他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針對這本書,我設計了以下10個題目:
獨生子女真的比較自私嗎?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提到有幼教老師表示「獨生子女的品性會偏自私」,您如何看呢?
培養閱讀素養,全家一起來!
某次輪到孩子自己選書,挑中了一本乍看之下就是畫風鮮豔、以逗人發笑為主的繪本《這是誰的內褲?》。拿到書時,我一度有點擔心不知該如何引導孩子用其他角度「認真」討論它。在反覆讀了兩遍後,我以故事情節為根基列了幾個問題,並試著讓孩子假想自己是故事主角,設想會不會採取其他行動。
為什麼大人總是喜歡騙小孩?
要求小孩誠實的同時,先問問自己做到幾分?
难吃,真难吃!
挑食是文明进步的象征,不让孩子挑食,就是跟现代文明作对!
孩子的起跑點在於有選擇能思考的學習環境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就是送小孩去補習嗎?
及早讓孩子看見多元樣貌,才能減少歧視的可能
「歧視」的背後是基於不理解與恐懼,當我們可以敞開心胸去接納各種可能,才會讓更多人生出坦然的勇氣。
給我乾爸乾媽的一封信(文長且沈重,慎入)
乾爸乾媽是我母親的好友,也是我小時候號稱「代替母職」的大人,但他們利用他們的權威和我對他們的信任,成為我媽欺辱、羞辱我的幫兇,但其實背後都只是為了我媽的利益,什麼鬼話都說的出來。忍了他們十幾年,終於打了一封落落長的信想給他們看,但直到現在我都還沒發出。
當一個勇於指出問題並慷慨助人的人
我們都知道身教的重要,但多數時候都只停留在光說不練的階段,我們總以為在家裡以身作則就已足夠,殊不知在離開家以外的地方與陌生人的互動更能做出良好的身教。
與特殊兒的相遇—普通與特殊的距離在於人心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差異,而我們如何看待彼此之間的差異,影響著人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