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阿修羅
導演巧妙處理姊妹之間的性格差異,強調她們彼此扶持但又會有微妙的競爭,把女人的心事拍得很真實也很有趣。

04 《怪物》- 「我們是神聖的怪物。」
是枝裕和與坂元裕二的合作完全沒有讓我失望,他們把各自擅長的部分剛剛好地融合了在電影當中,再加上坂本龍一極其感人的音樂,《怪物》成了是枝裕和劇情性與氛圍感最強,但又不失他個人特色的上等佳作。

怪物《Monster》
早織(安藤櫻 飾演)丈夫過世後,在洗衣店工作,維持母子生活。有天下班回到家,兒子湊(黒川想矢 飾演)的一隻球鞋躺在玄關零亂鞋堆中, 聽見浴室水聲,早織敲門問湊發生什麼事。得不到回答,她猛地推開門,地上都是頭髮,湊拿著剪刀,胡亂剪頭髮。早織大驚,直覺認為又有同學說湊的自然捲,沒有父...

由恐懼而生,以恐懼為食 《怪物》Monster
都市裡的大火,是一場風暴的起始,好像都市傳說一般,那麼遠又那麼近。當人們理所當然以為自己能永遠站在陽台上看熱鬧,始終的旁觀,卻在下一刻被竄升的濃煙反噬,毫無預警身陷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親歷彷彿烈火灼燒的痛苦,掙扎,無助,發出連自己都聽不見的嘶喊,遍尋不著拯救。

是枝裕和現身《怪物》映後談 親述與坂本龍一合作緣起 邀坂元裕二編寫愛情電影
由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繼去年邀請是枝裕和、濱口龍介來港分享後,今年再次邀請到是枝裕和,聯同在康城影展榮獲「最佳劇本獎」的坂元裕二,攜手出席電影《怪物》的映後分享,暢談他們合作創作電影的契機與經歷,以至《怪物》之中引人好奇的細節。

其實,我們才是怪物…
所以,喜歡花的男生就該被霸凌麼?

亞洲電影大獎入圍電影精選放映 黑沢清、是枝裕和、坂元裕二來港分享創作歷程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禮即將於下月10日在戲曲中心舉行,早前已公布各獎項入圍名單。而在下月初頒獎典禮前後,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將會舉辦「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精選放映7部入圍大獎的電影作品,以及兩場特別放映。放映活動更邀請到各地重量級影人,包括著名導演黑沢清、《怪物》導演是枝裕和以及…

《怪物》:成年人聽不到的樂章
這次是枝裕和找來兩位具份量、標誌性的創作人——資深的日劇編劇家坂元裕二、我們尊敬的「教授」坂本龍一配樂——聯手創造《怪物》剖析日本與小孩情感的世界。三位在其領域(電影、編劇、音樂)都可稱為作者的創作人,在《怪物》的藝術風格展現較從前內斂,整齣電影像是三人的協奏曲,互相成全,共奏一首成年人聽不懂、聽不到的樂章。

追溯是枝裕和的導演起點,他在拍紀錄片時思考的生與死
雖然近十年來是枝裕和在國際影壇進一步鞏固地位,在康城影展屢有獎項斬獲,得到更多海外(特別是歐美)影迷以及大眾的認識和擁戴,但他最初期的紀錄片創作,卻少見討論,更遑論有修復整理或重新發行的計劃。

誰是正常人?
所謂“怪物”,其實是被社會上各種制度壓迫、扭曲、排擠而慢慢塑造出來,但說起“怪物”時,誰才是真正的“怪物”呢?

《怪物》
沒想到上映了要兩個月才去看。可能是因為沒有看預告片的這個習慣,也沒有去看到任何劇透,所以在開頭的「媽媽」篇時還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還想說日本真的很適合營造這種不寒而慄的恐怖感,但主要也是因為這個主要是媽媽對兒子湊的視角,營造出對兒子不了解的恐懼感,但是真的對安藤櫻作為媽媽的演技歎...
是枝裕和《怪物》| 家庭,學校,社會究竟是誰造就了怪物?
對於是枝裕和印象就是他是一位善於處理“家庭”議題的日本導演。他眼中的家庭並非是存在著溫暖、避風港灣的印象。在無人知曉的清晨中面對父母的缺席,孩子們必須在失去庇護的狀態下相依為命。《海街日記》中,三姐妹與異母妹妹互相照顧。《小偷家族》貧困的一家人收留了受到的家暴的女孩。

怪物唯心造-是枝裕和《怪物》
沒有給出明確解答的,才是讓人能持續思考下去的「解答」。正因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只要你的心是怎麼感知這一切的,它都能是一種答案。
這世界的所有不同,都是怪物!/《怪物》
看是枝裕和的《怪物》之前,我有點忐忑!看膩了他說的那些關於血緣與沒有血緣之間的親疏遠近,很怕又是一部那樣相仿雷同的情感著墨。《怪物》用了不同視角在觀看同一段時程裡,一個母親和一間學校以及兒子與同學之間所發生的事。這是是枝裕和第一次與其他編劇合作,拍出不同於他所關注的那些,但又相同…
【電影】是枝裕和 三重視角觀照怪物
//隨着故事發展峰迴路轉,本來認定某個面目可憎的「怪物」,很快又展露了良善一面,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隨時互換,甚至重疊。說穿了,大概世界上許多的「惡」,都由某種共業形成吧?看畢全片,難免掀起「誰都不是怪物」,甚至「誰都是怪物」的複雜情緒,然而所謂的「怪」又是怎樣?

孩子轉運站
這幾個看似心狠手辣的人物,原來各有悲情的身世⋯⋯

觀影心得 | 舞伎家的料理人
「人要選擇哪一個方式而活,無論是做飯的一方,或是吃飯的一方,無論是啟程的一方,或是送行的一方,不代表哪個比較好,或是哪個比較不好。」

舞伎家的料理人
是枝裕和擅長處理女孩子之間相處和調笑的戲份,這一次老中青的女演員共聚一堂,導演的安排有笑有淚,而且畫面都漂亮動人⋯⋯

電影短評:《嬰兒轉運站》從頭到尾,都是乾癟的溫柔
沒有富有洞見性的寓言,沒有殘忍的直指脆弱的人性,沒有尖銳的反問

電影筆記:披著是枝皮的韓影野狼—《嬰兒轉運站》
看到了台灣站姊辦的粉絲包場就馬上報名了,除了想收海報跟特典之外,其實想看這一部電影也只是因為幾個名字:宋康昊、斗娜裴、李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