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之書(四)
最近跟朋友閒聊,原來有些小學鼓勵學生共同創作甚至出版書籍。這讓我既驚且喜,因為出版書籍成了小學生的”project”;但又覺得,如果他們能因此喜歡創作,也是一件好事。這主題也正好跟一套由芙蘭奇絲卡.畢爾曼創作,以狐狸為主題的兒童小說不謀而合。

繪本短打之韓國篇
這幾年大量韓國翻譯書籍出版,加上韓裔作家韓江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後,華文出版自然會引入更多韓裔作家的作品。今次我也選了兩本繪本,分別是崔然州著的《賓士貓的森林冒險》╴及鄭美珍與具滋宣所著的《休息所》。《賓士貓的森林冒險》講述賓士貓MO見到遠處的光芒。

認識自己的旅途——賣藝篇
曾經何時,要評論一個城市的文化水平,街頭表演/賣藝是指標之一。香港也曾有很多街頭表演,但總因為城市規管下成了犧牲品(當然也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香港現在最熱門的街頭表演地方只剩下尖沙咀碼頭,也有地鐵站外。最近朋友邀請聽一位曾到外地賣藝音樂人的演出,剛好他也剛出版一本有關他在歐洲賣藝的經歷的書籍。

西西的奇趣心
2024年冬至下午,我有幸出席由協恩中學、西西基金會和素葉工作坊舉辦的《候鳥 — 我城的一位作家》(導演版)西西紀錄片放映會。這活動是為了紀念西西這位已離世一年的作家。《候鳥》這紀錄片我曾看過,但是次版本是「導演版」,自然是由導演何福仁先生為此放映會特別剪輯。

狐狸之書(三)
假期期間朋友傳來照片,是日本某城的兩夫婦,帶著他們的狐狸家人在街道散步。我看到時感到驚訝,畢竟狐狸是野生動物。從網上得悉,原來越來越多日本人飼養狐狸作為寵物[註1]。我雖然喜愛狐狸,但對於飼養這事仍有保留,畢竟牠們是野生動物,即便宮城藏王狐狸村(宮城蔵王キツネ村)這個在山上的動物園,也被人垢病,因為狐狸數量過於密集。

狐狸之書(一)
自從家多了一隻狐狸公仔,竟吸引我找來不少跟狐狸有關的書籍、繪本。之前曾介紹兩本以狐狸與人的故事《彼得與他的寶貝》及《回家》,今次介紹一本書及一本繪本。第一本是《日本人為什麼不再被狐狸騙了》,作者是內山節。一看書名就知,是伏。然而,這書名又同時勾起我的好奇心,結果仍是買了電子版。

書店的想像
自從作家陳浩基在2011年拿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後,香港推理小說成了華文界一個不能乏視的一員。從前閱讀推理小說,總會選日本推理小說,松本清張、赤村次郎、東野圭吾等。現在會有陳浩基、文善、柏菲思、冒業、譚劍、莫理斯等。諸君別誤會,我這次不是介紹推理小說,我是想推介一本漫畫作品:Pen So的《達利書店》。

給社區的情書
如果有留意香港書籍出版,每一年都有相當數量有關社區的書籍。還記得文化葫蘆這個為保育傳承本土文化為宗旨的機構,有系統地收集各區的人與事,然後出版成書。之後,因著不同原因,如緬懷過去、社區快要清拆要留下記錄等,不斷有相關書籍出版。形式包括口述歷史,攝影集,或者社區散步,琳瑯滿目。

體貼的貓咪
上次介紹《夢見帝國圖書館》,今次是中島京子的另一作品《體貼的貓咪》。我曾在〈作家的社會觸覺〉一文寫道: 一個文學作家,他可以選擇留在他所創造的世界,可以書寫他喜愛的東西,不用理會身邊的事。但一個關懷「人」的作家,會選擇去理解「人」,他就需要理解社會所發生的事,即要「在地」。

自由的圖書館
認識中島京子一定跟電影《東京小屋》有關。在電影節看的電影,因為主演松隆子,後來發現導演是山田洋次,配樂是久石讓,至於飾演晚年多喜,是聲演《哈爾移動城堡》女主角的倍賞千惠子。看完電影就想看書《東京小屋的回憶》。那時我是這樣寫: 小說中,這段戀情完全是旁枝,昭和年代的生活才是重點。

青春過後⋯⋯
作家胡晴舫「終於」有新作。每次行書店中,總會找到她的作品,但每每看到的,是她作品的再版/新版。上一本的作品《群島》,已是2019年。我很喜歡她的文字,特別散文,文字帶著一點冷——並非冷眼旁觀的看事物,而是那種客觀,甚至有時覺得灑脫。當看到新作《二十歲》出版,就不顧家中還有一堆書未看,搶先閱讀。

那本書是
吉竹伸介的插畫總是讓人回心微笑,這幾年台灣不斷翻譯他的作品,最近又出版一本,,找來又吉直樹來合作,名為《那本書是》。這本書講述一位十分愛書的國王,他已經年紀老邁,眼睛不再能看字,但仍想知道關於書的事,所以請了兩個男人,要求他們到世界各地找尋「奇書」及其有關的故事。

神話新編
我得坦誠,我對魯迅先生並沒有好感。我究竟不喜歡他什麼東西?也許是他來港時講了重話:那時已經有新文化運動,但香港未受到大影響,所以他在上環的女青年會,以《無聲的中國》[註1]為題的演講。一開始就不客氣說「現在,浙江、陝西,都在打仗,那裏的人民哭著呢還是笑著呢,我們不知道。

台灣鐵道遊
火車迷的特徵,除了知道火車型號外,總會有一本時刻表。這時刻表記錄每一班車出發到達時間,鉅細靡遺。早年到台灣旅行,都會到服務台拿一本時刻表。在當時網絡並不發達的年代,時刻表幫忙不少,因為可以衡量搭那一班車到目的地。而且,家人都是那種盡量多些時間旅遊,且很愛問還要坐多久才到目的地,時…

網絡中釣大魚
大家一直都很在意網絡安全,因為每天生活都會接觸。手機儲存的個人資料越來越多,而各大公司收集的個人資料也不少。然而,總有公司對IT部門不太重視,到出事時才發現,那時已經太遲。記得去年(2023年)數碼港在8月受黑客攻擊,共有超過13,000名資料當事人的個人資料外洩,當中約四成受影響人士為求職者及已離職僱員[註1]。

愛恨交纏的明治時代劇
日本文學時代,很多會提及夏目漱石森鷗外的所開始的時代這個「大正浪漫」時代。然而「大正浪漫」之前,有一個稱為「紅露時代」。「紅」是指尾崎紅葉,「露」是指「幸田露伴」。尾崎老師著名著作《金色夜叉》,以前曾經介紹。最近閱畢了幸田老師的作品《風流佛》。

百貨公司裡的「人情味」
漫畫改篇電影/動畫很普遍,比如最近上映的《九龍城寨之圍城》,是由漫畫小說改篇。但我並非介紹這套,而是另一套,名為《北極百貨的秋乃小姐》,作者西村培。我沒看電影,正確的說,我根本不知道有電影版。在書店看了幾頁,覺得故事很有趣,就買下來。故事其實很簡單:這座北極百貨是一座大型的百貨公司,來這裡的客人叫V.I.A.

跟著書去之⋯⋯食篇
某天觀看由敏隆講堂主辦,由洪愛珠老師的「終於體感的戀愛——《挪威的森林》的飲食與愛欲」[註1]。老師在講堂提及不同食物在小說中的作用,還有當中渡邊徹與女主角們的愛情。可惜我不是村上的粉絲,我還未拜讀這作品,整場只能聽,無法有更多的感受。不過聽著老師講那些食物,肚子漸漸感到餓了,但…

漫長的回家路
十多年前,因為認識一位喜愛台灣原住民音樂的朋友,買了人生第一張原住民語唱片——Suming舒米恩的同名唱碟《Suming》。其實我聽不懂,因為他唱的是他的母語,只能看著歌詞及其翻譯去了解。但他的歌聲就是讓感動。之後開始接觸更多原住民歌手,如胡德夫、南王姊妹花,還有金曲歌王陳建年。

食在日本
還記得在愛爾蘭居留期間,曾到過三間中個餐館,其中兩間在首都都柏林的市中心,但味道一般。至於日本料理,只試過一次:以蔬菜弄的手卷。那一年,是2009年。同年,有一本書在西歐世界出版:一位英國美食記者,帶著他的妻子與兩個小孩,到日本100天。他們的美食旅程,北至北海道,南達沖繩。
